展开收缩

荣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

首页 > 大咖说 > 黄诚:处方药转战零售市场的动机,与不可逾越的战略应对

黄诚:处方药转战零售市场的动机,与不可逾越的战略应对

近几年来,处方药在医院终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性挤压,无论是零加成及其带来的药房托管,还是药占比及其带来的处方限量,无论是医保目录的备注限制,还是临床证据不足造成的医学市场驱动乏力,当然,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医药分业可能带来的处方外流……都让处方药企业开始思考转型院外销售。

数据来源:中康资讯

  2015年开始,在零售终端的贡献来看,处方药的销售占比,直追非处方药(OTC)药品。处方药在零售终端的市场份额的变化,预示着零售终端在处方药的销售通路中,越来越重要。到2017年,这个数字,已经基本是50%了,而且和非处方药的差距正逐步缩小,似乎可以看到未来的趋势——处方药在零售市场的份额超过OTC药品。

  的确,很多处方药企业开始关注零售市场。我们在过去的服务中,发现处方药企业转型的动机各不相同。

  1,医药分家的未来,承接院外处方。

  2,政策性准入困境,转入非标市场。

  3,终端性准入障碍,转到院外销售。

  4,疾病处方量较大,逐步溢出医院。

  5,处方上量难度大,希望零售补充。

  所以,处方药转零售市场,并非是所有处方药企业或处方药产品的当前发展方向。处方药转战零售,不是任何处方药(口服)都必须转零售。当然,也不是所有处方药都适合转战零售的。

  我们推进零售战略,首先要清楚,我们的目标是什么?是企业的战略转型,还是品种的市场放量?是销售的战术性补充,还是目标区域的试水?因为初心与目标的不同,企业的战略资源倾向也会不同,之后的战术实施方式也会不同,可能得到的结果或者是推断,也会大相径庭。但是,无论什么原因,我们都可以看到,处方药转型零售,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。

  处方药也好,OTC也好,临床推广也好,零售市场也好,从药品本身的角度讲,都是一样的。但是在推广体系与构架方面,却是完全不同,临床线推广体系是难度大,零售线推广体系是更复杂,这是一个最大的区别。还有临床推广讲究的是产品的证据和临床价值,零售推广更重视品牌和关联销售。但凡用临床推广思维,进行零售终端的推广,很容易“误入歧途”,即便处方量能给零售带来一定的推动力,但毕竟这是“自然流”。即便大处方量能降低连锁采购的门槛,但如何动销上量却会后继乏力。

  我们把药品按照终端属性,分成四个类别:

  一是OTC标志且适合零售的药品,比如止咳化痰、感冒类、消化类、皮炎类等。

  二是具有处方药特征OTC药品,比如部分眩晕类药物、保肝类的药物,尽管有OTC标志,但是患者相对难以自诊,当然,很多OTC标志的产品在医院终端推广处方。

  三是具有OTC特征的处方药,这部分比较有意思,也是当下很多企业的目标产品,比如速效救心丸、济川蒲地蓝、中华跌打丸等等,包括一些慢病药物。

  四是一些纯粹的处方药,包括所有的注射液/注射用、以及大部分临床治疗药物,特别是重大疾病用药。

  所以,我们在研究企业产品是否要转战零售,首先要判断,是否有具备OTC特征的产品,有多少个品种,这些品种是否能满足患者自诊药疗的需求,这些产品是怎样的的梯次结构。这是基础资源。

图:荣太传播

  企业的战略实施的基础,是对产品属性的研究。

  研究产品属性,不是我们拍脑袋的,需要大量的对标产品数据、品类零售数据、包括市场容量的数据,以及消费者和目标患者研究。比如,我们可以从零售市场的数据中发现,原来儿科用药在零售终端的市场容量很小,且成功只有两个要素,一是大品牌广告,二就是处方外流。几乎没有一个是仅仅依靠终端动销技术而获得市场份额快速增长的。

  因此,在战略实施甚至内部战略研讨之前,我们首先要清楚,企业本身的产品资源是不是具备OTC特征,是不是符合零售市场需求。然后,才会有其他的可能,毕竟,所有的战略一定要落地,落地有问题的战略一定不可能成功,赵括的故事,就不再赘述了。

数据来源:米内网/仅供参考

 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,有些临床线推广的药品还是“双跨”(相同品种不同的药品说明书),这些品种,的确在传播中少了很多政策限制,但在企业层面,凡属“转战零售”,必定需要进行从营销观念到团队建设的重构。

  战略实施的第二层考量,是团队的组织架构与职能的匹配。

  为什么我们很少看到在医疗终端和零售终端都很强的企业呢?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,那些极少数成功的企业有没有规律,我们能不能借鉴。

  处方药团队打交道的是谁?是专家教授医生,以及准入管理部门。零售呢?是连锁高管采购总监店长店员。两类人群语境都不一样,怎么可能用相同的模式去应对,要求一个专业的团队去“兼顾”,更是艰难的。团队语境与营销文化的存在巨大差异。同样是推广,话术却不同。可以这样去做,但不一定做得透。因此,处方药转战零售,在企业文化一致性、商务体系统一化之基础上的组织架构优化或重构,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的。当然处方药企业转战零售,其组织职能的重构中,还包括商务体系建设,很显然,两票制下的临床线产品的商务体系,和零售市场的现实状况是不相符合的。

  战略实施的第三个层面是营销模式的重构。

  对于营销资源的配置,也是大不相同的。在合规化、学术化的要求下,处方药对医学部门的依赖越来越大,因为临床证据是处方药决胜市场的重要法宝,市场部的职能转型与医学市场的规划与学术氛围的营造至为重要。而零售市场的市场部门的职能除了产品规划,更重要的是媒体传播与终端动销、患者教育。

图:荣太传播

  为什么几年前部分外资企业提出独立的“广阔市场”部门或者是独立的“多元化业务”部门,这些都是指“医院”以外的市场,因为整体上的市场竞争态势与竞争模式的不同,导致对各种资源匹配的完全不同。在零售终端,非处方药是可以做更多品牌呈现的,甚至是多维度传播。而处方药的传播限制,让很多营销人员束手无策,因此,终端动销的体系化建设,将成为重中之重。当然,处方药在零售终端和新媒体,仍旧有很多施展的空间,关键要看怎么“安全”地操作。鲁莽多半会带来危险,过于谨慎又会束手束脚,一定要有想象力。

  战略实施的第四个层面,是销售的运营管理。

  我们从通常所说的绩效管理SFE的角度看,不同的终端,考核的内容也不一样。零售终端推广人员,我们会考核“进店八件事”,和医学代表推广关键动作和要素就大不相同。比如零售代表,我们会要求看进销存,有些企业要求代表每周报单终端销售,我们也会要求目标终端每月甚至每周有促销互动,我们还可能要求重点终端半驻店……而医疗终端的目标客户不是患者,而是医生,我们更讲求合规化、学术化、专业化,比如每天要对多少个医生进行学术拜访,多少个医生会发生客情拜访,还有如何做好问候式拜访(hello call)。

  我们在项目策划调研中发现,医院处方量较大的品种,在零售终端竟然可以做到,一没有拜访,二没有活动。很多OTC代表在“吃自然流”,翘起二郎腿就把奖金挣了。什么原因,应该众所周知,这就需要我们对运营考核体系进行调整,而这些调整,一定要以数据为基础,没有数据支持的运营变革,多半是苍白无力的。因此,数据的有效管理与分析,是当下营销变革的重要基础。

  处方药企业转战零售,需要思考的第五个层面,是企业的渠道品牌建设。先别说大众品牌,别说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位置,先考量渠道建设过程中,品牌有多少影响力。我们曾经做过三个企业三个过十亿品种的零售门店调研,说到产品名称都知道,而说到企业,店员就觉得非常陌生。对于零售产品的上量,品牌建设是不可或缺的。

  渠道品牌建设,是处方药企业转战零售市场的战略实施中最容易遗漏的部分。

  我们过于关注产品。尽管处方药在零售遇到很多限制,但是有两个要素是不变的。一是产品力。没有产品力、没有确实疗效的药品,也没有必要推荐给患者。只要是药品,这是一个基础。其次是品牌力。在零售终端的强势单品,一定是有品牌力的,无论是处方带动的,还是传播带动的,带来的都是“品牌之力”。而依靠处方带动的产品,往往会遇到更多的竞品拦截,毕竟在价格与利益面前,很多人的忠诚度还是比较脆弱的,零售终端“趋利”也是无可厚非的。

  在战略设计中另一个重点是品规与价格管控。在当下两票制逐步在各省落地后,产品流向和价格控制,显得相对容易了。但在零售渠道,我们如何做规划。考量的两个要素,就是两“格”设计。

  一是规格区隔。是否需要和医疗渠道的规格进行划分,包括零售终端(包括连锁)和三终端的规格是否要进行区隔。有些企业之前把所有的规格都投放在市场中,即便医疗终端都有两三个规格,各省的中标的规格都有所不同,这个就有些骑虎难下了。强化规格管理,逐步归拢渠道,这个过程可能会有阵痛。

  二是价格设计。首先要考量消费者在零售终端可以接受的日费用,这部分还要考虑目标人群的其它疾病的治疗费用。如果是医疗终端同品异规的产品,第二步就是要考量中标价与差比价后,符合两个不同渠道的利益需求。第三步是费用体系预算。

  规格与价格设计不是分开的,是统合设计的。设计需要斩钉截铁,之后就需要严格执行与推进。所谓“格”,就是法式、标准,就是表现出来的品质。

  然后,才是目标区域市场的确定,如何进行市场规划和布局。“市场布局”对于处方药转零售/三终端来说,资源也是需要建立“投入梯次”的。根据医疗终端处方总量,患者流、患者画像、复诊率等等来做一个确定。当然,也并非处方总量大的区域,就一定是首选目标。

  处方药企业或产品转战零售市场,是企业内部的变革,从横向角度说,当下医药企业变革已经成为趋势。从纵向角度看,与我们之前所说的合规体系变革的三个要素一样,转战零售同样是这三个要素。

  一,决策观念变革。

  二,营销模式变革。

  三,团队建设变革。

  想强调一下,观念变革总是第一位的。这个变革不是指我们视野或胸怀有多么开放,而是说,我们能看到这个变革背后的本质。决策层如果不真正改变,固守原有观念和思维方式,我们的制度和资源怎么可能进行有效匹配呢?

  另外,处方药转到到“广阔市场”,“广阔市场”并不是“疗效证据缺乏的避风港”,未来在零售终端、在诊所终端,不仅仅是拼品牌和动销,更重要的是药品的治疗价值。一是确实疗效。二是专家代言。三是证据内容。那些依靠大广告投放和高渠道覆盖的时代正慢慢远去,毕竟不是大多数人玩得起的。

  处方药转战零售,可能会有一定的既有市场基础,但对于零售市场的运营与发展来说,所有过程不可逾越。


影响力销售力

8P影响力要素研究,架构医药产品的前端战略与精准化的执行策略。

OCT策划

政策的限制与控制扼杀了医药产品的创意与传播,但只是一小部分。

处方药策划

学术缺失,学术真空—已经成为本土企业临床市场推进的短板。

药品包装

药品包装,不仅仅是产品的“脸”,呈现出“企业态度”“产品特征”与患者关系。

新媒体传播

医药健康产品,在网络媒体的扩张,将成为未来品牌传播的关键要素。

店员与患者教育

店员与患者是购买行为的达成者,产品的认知与美誉,首先来自企业主动性“口碑”。

代表教育与管理

无论是药店还是医院,代表的教育与拜访管理,都是产品销售的关键要素。